二战美国可以一次性出动十万架飞机作战吗,最多一次性出动多少架飞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根据美国人休·赛义德和沃尔特·博伊恩合着的《美国空军史》一书中提供的资料,美国陆军空军(后来的美国空军)国家空军)有军事人员225.3万人,文职人员318514人,拥有218个不同类型的飞行大队和7万架战斗机。它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空军。
根据这个信息,美国在二战期间无法派出10万架飞机,因为飞机数量不多。
二战中亚洲最大空战
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7日)日本海军在珊瑚海海战中遭受首次挫折后,日本海军坚信自己可以在珍珠港西北中途岛附近与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母抗衡。5月27日,日本联合舰队出动舰艇200余艘,其中包括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23艘巡洋舰、2艘水上飞机母舰以及近700架舰载机(俯冲轰炸机、水平轰炸机、“零式轰炸机”)”)。
。
此时,美国太平洋舰队只能集结3艘航母、233架舰载机(鱼雷攻击机“驱逐舰”等)、7艘重巡洋舰和1艘轻巡洋舰、17艘驱逐舰和19艘潜艇。
和偷袭珍珠港一样,日本依靠的是保密,但这次不同,美军破译了日本的军事密码,了解了日本的战略意图和行动计划。
美国趁势从珍珠港出发,在中途岛东北320公里处的海上伏击了3艘航母和数艘舰艇。
在意识到日本军方的意图后,美国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出动3艘航母(230多架舰载机)调集大量飞机前往该岛,其中包括:PBY-5A“卡特琳娜”、F4F-3“野猫”、F2A-3“水牛”、B-17“飞行堡垒”、B-26“掠夺者”、SBD-3“无畏”、SB2U“守护者”、TBF-1“复仇者”等待着您。
然而,美军从“企业”号和“约克城”号接收的前两批“守护者”、“驱逐舰”和“野猫”飞机却损失惨重。
从企业号起飞的无畏号和B-17抵达日本舰队上空。
“加贺”号的甲板遭到轰炸,几分钟之内就被摧毁,“赤城”号被毁,“尚龙”号也变成了熊熊燃烧的地狱。
一天之内,三艘航空母舰被摧毁并全部沉没于太平洋。
从飞龙号起飞的18架日本轰炸机在零式六号的掩护下尾随返航的美国飞机,发现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
他们袭击并严重破坏了“约克城”号。
第二天,13架日本轰炸机和3架“零”式飞机被击落。
当天下午,24架美国无畏机从企业号起飞,直奔飞龙号,虽然有6架零式飞机挡住了攻击,还有2架美国飞机被击落,但飞龙号还是被击落了。
龙”号仍然命中了4枚导弹。
在从中途岛起飞的B-17轰炸机的努力下,日本“飞龙”号沉入海中。
在中途岛空前的海空大战中,美国损失了日军损失航母4艘、驱逐舰1艘、官兵307人、飞机147架,击沉飞机180架。
包括数百名飞行员和人员在内的3500名官兵随舰沉没。
6月5日凌晨2时55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海军上将下令:“取消对中途岛的入侵”。
史无前例的中途岛海空大战至此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慕尼黑阴谋以及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德军“吞并”了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英法两国没有宣战,德军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和北欧国家。
许多法国人民坚持抵抗入侵。
英国遭到德国飞机轰炸在丘吉尔首相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到底。
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二战扩大。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取得胜利。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通过对二战战争本质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复杂形势下战争本质的能力。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主要事件,提高总结历史进程的能力。
慕尼黑阴谋的含义是帝国主义列强英法两国为了将灾难东移而牺牲小国的巨大阴谋。
英、法等被法西斯侵略愚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英法、德意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了世界大战。
二战初期,德、意、日三国进行了帝国主义瓜分、掠夺别国的非正义战争。
法西斯主义的残暴本质暴露无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国人民都是解放战争的受害者,苏联卷入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认识到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抗争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加强团结,正义力量才能有效战胜邪恶势力。
我们必须树立有利于和平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人生理想。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亮点与难点本文前一课介绍了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以及法西斯分子造成的法西斯轴心国的形成,轴心国挑起的是一场全面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战争,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初期,很大程度上由于西方列强的长期绥靖政策,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了上风,一度猖獗。
正文随后介绍,丘吉尔出任首相后,英国作为欧洲战场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
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是二战开始以来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原因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
这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几二十年里,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实力却迅速增长。
在军事上,德国积极寻求从英、法、美等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日本不满一战战利品的结果,试图建立地区性的军事强国。
霸权并开始战争。
直接原因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国、日本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建立,法西斯战争的根源是战争制造者的形成。
此外,一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未能相互合作,无法阻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变成了世界大战。
二、战争初期损失众多欧洲国家的原因1939年9月至1941年5月,希特勒通过军事侵略或强制结盟的方式占领了12个欧洲国家。
欧洲许多国家迅速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①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全面展开对德战争。
战争。
大规模的攻击,导致了波兰的毁灭。
②“无声的战争”持续了七个月,让德军完成了更大规模战争的准备。
③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进攻北欧和西欧时,法国还幻想着德国原本准备东进进攻苏联,但战争准备不足,很快就被击败了。
其他失败原因包括:①战术思想过时面对希特勒的奇袭战和闪电战,波兰依靠骑兵,而法国则准备依靠马其诺防线进行防御战。
②欧洲各国独立作战,被德国击败。
二、教学方法建议1、教师可采用比较法,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何时开始。
关于二战何时开始的问题,一般认为,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
但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一战不同,是逐步进行的。
同学们可能还记得: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吞并奥地利同年春天,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据统计,在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之前,战争已涉及5亿多人,并波及欧、亚、非三大洲。
因此,准确地说,1939年9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期,而不是开始。
这一点应该说清楚。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她正准备爆炸。
1914年6月28日发生萨拉热窝事件,奥地利帝国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
接下来的一周内,德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相继参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不但没有干预、没有制止,反而宽恕侵略者,甚至任意将苏台德区割让给他们。
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区至德国。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英法虽然在一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其经济和军事地位却被大大削弱,这使得英法集团中的一些人不愿意进行正面对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侵略扩张,最重要的是,他们试图推动德国进攻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
不难看出,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眼中,苏联的壮大和扩张比法西斯势力更可怕。
法西斯德国利用英法美苏矛盾,愈发嚣张。
对于具体表现,可以给学生举例。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后,于次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直到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才下令永远摧毁波兰。
绥靖政策能否带来和平就连张伯伦也感到不安?2、德国法西斯为何进攻波兰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①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之前,已经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从地理上看,波兰处于德国的半包围之中。
正因为如此,希特勒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下达了“永远毁灭波兰”的命令。
②波兰和英法是盟友,德国处于法国和波兰之间,波兰没有英法强大。
于是希特勒决定先入侵波兰,然后再对付英法。
③波兰与苏联接壤,入侵波兰将为攻击苏联提供跳板。
④为避免英法苏入侵波兰后可能同时介入,法西斯德国与苏联于1939年8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一切准备就绪,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德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9月1日对波兰的突然袭击。
3.关于征服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包括法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许多国家被侵略的原因。
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实际上宣战不肯打,导致了所谓的“蹲战”或“怪战”。
这说明他们还在试图怂恿德国在消灭波兰后进攻苏联。
结果,由于武器落后、指挥薄弱、盲目依赖英法,波兰在短短两周多的时间内就在德国的“闪电战”下消失了。
波兰灭亡后,德国法西斯开始西进,很快占领了北欧的丹麦和挪威,并西欧的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
他们之间,仅仅4小时就征服了丹麦,卢森堡不战而屈人之兵。
进攻比利时时,英法联军在比利时境内约有40万。
他们被迫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港撤出。
此时,德军主力已突破马其诺防线后方的比利时,深入色当并向南推进,于1940年6月14日攻占“脆弱之城”巴黎。
眼看法国即将失败,意大利迅速出击。
趁势于6月10日向法国宣战。
同时他派兵进攻法国南部。
法国投降后,不少法国民众坚持反抗占领,其中最著名的是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4.关于德国对英国的空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法西斯德国占领英法两国的不同情况和结果。
法国沦陷后,德国于1940年7月10日对英国发动“空中闪电战”,史称“不列颠之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8月份,德国对英国的空袭增加到平均每天超过1000架飞机。
英国人民在新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抵抗。
再加上英国战斗机的优越性能和雷达技术的进步,英国空军在战斗中不仅没有被摧毁,反而得到了加强。
5、关于苏德战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地图找到战场的具体位置,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定时,德国法西斯为何突然把注意力转向苏联?这是因为:①由于英国人民的坚决抵抗,德国的海军力量不如英国,该计划将会失败。
②即使德军登陆英国,德军也只能占领英国领土,英国海外殖民地将落入美国、日本等国家手中。
③当时苏联的战备不断增强,希特勒不仅惧怕苏联的力量,也惧怕英苏同盟,因此决定先入侵苏联,然后再进军。
向西。
。
④德国法西斯为了拥有足够的力量打败苏联,与意大利、日本建立了三国军事同盟。
同时,他们还入侵并控制了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等小国。
。
这样,希特勒就可以动用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来对抗苏联。
⑤为什么选择6月进攻这是因为苏联冬天非常寒冷,以避免拿破仑出征俄罗斯时发生的事情,并在6月22日严冬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
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阶段。
到了今年12月6日,守卫莫斯科的苏军突然发起反攻。
德国军队“无敌”的神话破产了。
6.关于太平洋战争中,可以要求学生用地图和图像结合小写字母的理解来了解日本和英美正在愈演愈烈,日本“先发制人”,开始对佩拉发动突然袭击。
1941年12月7日,港口。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随后学生们组织讨论:“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了二战亚洲战场的序幕,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告诉我你的看法。
”7、有很多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信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注意。
学生们也不应该遵循课文而违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新概念。
三、学习须知1、基本情况:法西斯主义的侵略和扩张,对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
被占领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反对法西斯主义。
然而,英法等国却实行纵容侵略、鼓励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的是牺牲别国利益的政策,绥靖政策是保持和平,宽恕和宽恕侵略和扩张。
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
慕尼黑会议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3、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英国和法国对侵略行为犹豫不决,但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他们遭到法西斯德国的攻击,法国投降。
丘吉尔出任首相后,采取坚决抵抗的政策,英国顶住了德国的压力。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进一步扩大了二战的全球范围。
4、战争期间的主要战场包括亚洲战场、西欧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5.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观看有关二战的电影或音像资料,并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
四、开动脑筋探究问题1、想一想,英法为何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英法之所以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是因为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恨?,但它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以及意识形态根源。
首先,英法虽然在一战中取得胜利,但其经济和军事地位却大大削弱。
这种情况使得英法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不敢面对德、意、日三国的侵略扩张,而是试图通过牺牲侵略者的部分贪婪来维护自己的特权利益。
当地人。
弱国的利益和利益。
的其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使一些人在谈论战争时改变了看法,捍卫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倾向。
第三,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造成英法政治不稳定,还有英法资产阶级对弱国天生的蔑视和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恨。
希特勒效仿,试图制造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是德国敌人的假象。
这些都是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英法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2、有人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了二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以及二战爆发前后,日军就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
1940年,日本还提出了打造“大东亚共荣圈”的嚣张计划,二战亚洲战场的序幕已然拉开。
日本偷袭珍珠港只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而不是二战亚洲战场的序幕。
活动与探索德国迅速征服了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其中包括法国。
为什么他无法让苏联屈服?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其中就包括法国。
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卫国战争。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集中全国全部力量,按照战时体制重组党政工作,使国民经济迅速转入正轨。
战时经济。
当莫斯科遭到法西斯德国进攻时,苏联红军奋力奋战,莫斯科市民紧急动员,苏联军民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祖国,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寒冷的冬季,苏联红军发起反攻,不断突破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的德军防线,取得重大胜利。
这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摧毁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打击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嚣张气焰,证明了人民的力量可以通过人民的斗争战胜法西斯主义。
所有国家。
五、参考书目1.袁明主编的《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吴伟、徐澜的《丛飒》《东京热点: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剑与火——世界大战集》,第一卷,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作者:武汉市雷莲花省第四版高中第15号)参考文献:奥地利地处战略要地,是进攻东欧和巴尔干地区的门户。
凡尔赛条约终止德奥合并。
希特勒早就说过,德奥合并是“我们有生之年必须用各种方法来完成的任务”。
他强烈支持纳粹在奥地利掌权。
经过几年的筹划,1938年3月,希特勒进军德奥边境,发出最后通牒,迫使奥地利总理舒施尼格辞职,任命纳粹塞斯-因夸特为总理。
因夸特一上台,就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发出电报“邀请”德军入侵奥地利。
13日入侵,德奥合并文件签署,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东方行省”。
《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奥合并,但英、法、美等国并未抵制或制裁,而是同意了合并。
《慕尼黑协定》是关于将苏台德地区从捷克斯洛伐克划分给德国的协定。
1938年9月29日至9月30日凌晨,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字。
主要是:捷克政府必须从10月1日起10天内将苏台德地区和其他德国占多数的边境地区移交给德国,移交地区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和所有建筑物。
无偿移交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最终界定国家边界等《慕尼黑协定》是英国和法国“把问题东移”政策的顶峰。
丘吉尔在英国议会猛烈抨击该协议,认为英国遭受了彻底彻底的失败,英法两国“正处于一场灾难之中”。
后来这种为了暂时和平而牺牲别国利益、纵容侵略的政策被称为“慕尼黑政策”。
内维尔·张伯伦(1869-1940)英国首相和保守党领袖。
出生于英国伯明翰,毕业于伯明翰大学。
1915年,他被任命为伯明翰市长。
1918年当选为下议院议员。
曾任邮电、卫生和财政部长。
1937年起任总理,任内全面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政策,承认墨索里尼对埃塞俄比亚的占领,接受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他因1938年三次试图会见希特勒以及策划慕尼黑阴谋而闻名。
二战爆发后,英法没有对德国宣战,眼看着波兰沦陷。
1940年4月和5月,德军在北欧和西欧迅速推进,张伯伦受到严厉谴责,黯然辞职,不久就去世了。
《演讲文摘:争取和平的斗争》的作者。
达拉第(1884-1970)法国总理、激进社会党领袖。
1918年任众议院议员。
先后担任殖民、公共工程、外交和国防部长。
1927年当选为激进社会党主席。
1935年加入法国人民阵线。
1938年至1940年担任首相期间,他陪同张伯伦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什么时候1940年法国战败,他因支持北非继续战事而被占主导地位的投降派驱逐出政府。
后来他被贝当叛国政府逮捕,并分别关押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
战后回国。
1946年至1958年担任国民议会议员,反对冷战政策。
1957年当选为激进社会党主席。
1958年,他反对戴高乐政府,后退出政坛。
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和其他德国人居住的地区。
希特勒看到英法实力弱,可欺,于是在1939年3月14日,强迫捷克总统签署了将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的文件,第二天,德军就开进了布拉格。
德军“闪电战”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了共计58个师、160万人,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将军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由博克将军指挥。
首先动用编队飞机轰炸重要机场、中心城市、交通要道、发电厂等设施,并向波兰边境发射6000门大炮。
停泊在但泽港外进行伪装访问的德国船只也向波兰军事基地开火。
随后两千多辆坦克打头阵,步兵紧随其后。
波兰军方反应迅速,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
再加上指挥失误,波军主力不到两天就溃败了。
德军迅速挺进波兰内陆。
“奇怪的战争”与波兰的沦陷德波战争初期,波兰只有37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旅,与德军有很大不同。
波兰政府要求英法“采取联合行动制止战争”。
当时,法国有110个师,英国向欧洲大陆派遣了5个师,而德国在西线只有23个师。
英法两国对德国的兵力比例约为5:1。
向西线发起进攻,给德军施加压力,并不困难。
然而英法不但没有动用地面部队发动进攻,连海空军也没有动用,让波兰陷入了孤军奋战。
9月8日,南线德军抵达波兰首都华沙。
波兰军民奋勇保卫城市,9月27日,华沙沦陷。
10月2日,法西斯德国灭亡了波兰,给波兰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苦难。
英法于9月3日对德宣战,形式上处于战争状态,但实际上没有采取军事行动,因此历史上被称为“奇怪的战争”。
这种状况持续了七个多月,导致法军士气低落,军政人物对和平的渴望也减弱。
然而,德国入侵波兰,并利用这个机会,为向西线发动进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于1929年至1940年间耗资2000亿法郎修建。
全线长400公里,包括莱茵河防御区、加强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萨尔屏障地区。
总共建造了5600座非常坚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
最初是为了防御德军的进攻而建造的,实际上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敦刻尔克大撤退大约40万英法军队集结在敦刻尔克三角区。
约33.8万人撤退至英国,其中英军约20万。
大约40,000名法国囚犯被俘。
英法军队遗弃了700辆坦克、2400门大炮和大量其他军用物资。
击败法国5月14日,德军以重兵突破法比边境色当要塞,绕过马其诺防线进入法国。
他还突破了法国总司令魏刚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上仓促建立的魏刚防线。
意大利于6月10日向英法宣战,并出兵进攻法国东南部。
14日,德军入侵毫无防备的巴黎市。
21日,卢瓦尔河以北整个地区被占领。
22日,法国投降。
法国北部和西南部被德军直接占领,其他未占领地区则由贝当建立的傀儡政府统治,由于首都位于维希,所以也被称为维希政府。
夏尔·戴高乐(1890-1970)法国总统。
1911年毕业于圣西尔军事学院。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三次负伤。
后来,他在圣西尔军事学院教授军事历史,并在贝当的幕僚中任职。
1940年5月,任第4装甲师师长,积极阻击德军对前线的入侵。
6月,任国防部副部长。
巴黎陷落后,他于6月17日飞往伦敦组织“自由法国”运动(后改为“抗击法国”)。
呼吁法国人民继续战斗。
他们还招募志愿者组建武装部队,11月份人数达到3万人。
1941年9月,“法国国民委员会”成立。
著名反法西斯战士让·穆兰被空降到该国,以团结当地抵抗组织的行动。
1943年6月,“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在阿尔及利亚成立,他是其中的两位领导人之一。
1944年6月,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他担任主席。
在英美两国政府的支持下,驻扎在法国境外的军队数量已达56万,组成远征军,在各个战场上与盟军会师。
8月,随军返回巴黎,带领军民解放祖国。
1946年1月卸任。
1958年12月当选总统,1965年连任,1969年辞职。
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列强控制。
1964年与我国建交。
1970年他逝世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向他致以花圈,称赞他是“反对法西斯主义、维护祖国主权的顽强战士”。
法兰西民族的独立”。
他的著作包括《未来的军队》和回忆录《呼唤》、《团结》、《解放》和《希望》。
贝当(1856-1951),法国维希政府领导人,民族叛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了凡尔登战役。
结束时战争中,他担任法军总司令,并晋升元帅。
1934年,他被任命为战争部长。
1940年,在法德战争期间担任副总理,与总司令魏刚等人一起宣扬失败主义,主张投降。
当德军逼近巴黎时,他们没有组织抵抗,并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6月16日,雷诺政府垮台,贝当出任总理。
20日,他呼吁德国停战并投降。
22日,正式签署投降协议。
法军全部解除武装并交出武器。
北部工业区被德国直接占领,占领军的开支由贝当政府承担。
南部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首都为维希。
贝当修改了宪法并任命他为“法国国家元首”。
1945年,因通敌罪被判处死刑。
后来被减为无期徒刑,并死于狱中。
不列颠之战或不列颠之战。
希特勒劝降失败,决定入侵英国领土。
由于英国控制了制海权,德国试图利用空中优势摧毁英国。
1940年7月10日,德国空军轰炸了英国港口和车队,不列颠之战爆发。
8月8日开始,德国飞机集中轰炸英国海军基地、机场和雷达站,以获得空中优势。
9月7日开始,对伦敦的轰炸集中摧毁了英国人民的士气。
从十月开始,主要工业城市遭到轰炸,试图摧毁英国的生产力。
从8月到10月的三个月里,德国出动了46000多架次,投下了约6万吨炸弹。
一昼夜出击次数最多的是1786年,造成超过8.6万名英国居民死伤,超过100万座建筑物被毁,然而德国并没有达到摧毁英国或迫使英国求和的目的。
英国空军在8月下旬和9月初对柏林进行了3次夜间突袭,给德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影响。
空战中,德机损失约1700架,英机损失约900架,飞行员损失约为6:1。
英国获胜的原因是:首先,英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士气高涨,丘吉尔政府的态度也十分坚定。
其次,英国空军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熟悉环境。
它的身体很容易补充,而且很容易补充。
第三,英国发明了雷达探测技术,便于了解敌人的动向。
10月,希特勒准备实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入侵英国领土的计划被取消,空战即将结束。
英国的强烈抵抗挫败了希特勒征服整个西欧的计划。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首相和大英帝国利益的积极捍卫者。
出生于贵族家庭,毕业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
他参加了英国入侵印度和英布战争。
1900年后,先后当选为自由党和工党议员。
保守的。
他曾担任殖民部、商务部、内政部、军需部、海军部、陆军部、空军部、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
1918年至1920年,他积极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丘吉尔提出与苏联结盟控制德国的想法,反对张伯伦的欺骗政策,反对《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1939年,英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重返海军大臣一职。
1940年5月,出任战时联合内阁总理。
他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努力,坚决领导英国人民对抗德国。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立即发表援助苏联的宣言,随后又与苏联结成同盟。
击败德国后,1945年7月因大选失败而辞职。
1946年3月,他在美国发表演讲,主张英美结盟对抗苏联,拉开了战后“冷战”的序幕。
1951年至1955年再次担任总理,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着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英语国家的历史》等。
图解《丘吉尔视察英国伦敦被轰炸地区》不列颠战役期间,德国空军集中轰炸伦敦时,投下大量高爆弹和燃烧弹,英国数百处地方发生火灾。
城市。
轰炸结束后,丘吉尔视察了烟雾缭绕的废墟,并用食指和中指比出“V”字形(意为胜利),激励英国军民争取胜利。
德军入侵巴尔干国家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不列颠之战正酣时,希特勒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东线,放眼东南欧和苏联的广阔土地和财富。
联盟。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正式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三方军事同盟,企图奴役世界,加速战争进程。
在德国的威逼和怂恿下,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法西斯霍尔蒂政府加入轴心国联盟,成为希特勒的政党。
11月23日,罗马尼亚加入轴心国联盟,德军以“教官”名义进入罗马尼亚。
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也加入轴心国,德国军队立即进入。
4月6日,德国以优势兵力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
4月17日,南斯拉夫投降,德军控制希腊。
至此,希特勒德国控制了14个欧洲国家,即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韩国、希腊。
它利用这些国家的人力物力,在进攻苏联时创造了巨大的优势。
1940年8月,法西斯德国突然进攻苏联。
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德国总参谋部开始制定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德军向苏联发起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这次袭击有三个特点:一是出乎意料。
德国将大量装备集中在英吉利海峡,声称要对英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事实上,这是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是对苏联的突然袭击。
第二是疯狂。
突击部队包括190个师、550万人、35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5000多架飞机。
从北部的摩尔曼斯克到南部的克里米亚发动全面进攻。
规模空前